陳序:繼續借錢給美國政府仍有利於中國人民
中國在5月份增持了380億美元美國國債,創出去年10月以來最高單月增持量。其美國國債總持有額由此上升至8015億美元。這一舉動自然與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相關。隨著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強勁復蘇,中國外匯儲備到6月急劇增加至創紀錄的2.13萬億美元。
循例,中國新增的儲備資金多數會回流到美元資產上。發端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和全球性經濟衰退沒有根本地改變這一外匯儲備決策。鑒於中國金融決策的機制,我也不認為最近的人事變動將導致此類改變。
中國增持美國國債,發生在普通投資者正從這個“避險天堂”撤離時。5月份,市場風險偏好明顯上升,促使投資者紛紛賣出美國金融資產。根據美國財政部國際資本流動報告,外國投資者5月份淨賣出了198億美元長期美國證券(4月份的淨買入額為115億美元),賣出了225.5億美元的中、長期美國國債。部分央行也在沽出,日本和俄羅斯5月份都減持了美國國債。
但中國在買入。這是不是北京的失誤?何況,5月份美元兌歐元還下跌了7.2%。市場正擔心美元大幅貶值。增持美國國債豈不是放任中國外匯儲備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中?
問題簡單,答案不簡單。首先,不得不承認,中國還沒有找到比美國國債更好的外匯投資管道。記得一個月前,有執政黨背景的學者認為,中國央行應當用外匯買進黃金和美國的房地產作為儲備,取代美國國債。但高度波動的黃金市場缺乏安全感,其容量也接納不了中國外匯儲備裏美元資產的巨大規模。而任何不動產的流動性均無法與金融資產相比,買進容易賣出萬難。至於其他貨幣計價的債券是否更安全、更具流動性且更有利可圖呢?看看其他大經濟體的經濟現狀吧。
北京顯然意識到,既已借了很多錢給美國,也不可能迅速地大規模撤出,那麼,除了被動擔心美國經濟狀況外,對債務人施加更大影響力的辦法恰恰是持有並繼續適時適量地買入其外債,而不是落井下石,急於拋出。這一方面能平息對國債市場需求突降的擔憂,一方面能以貿易順差中得來的資金支持華盛頓彌補其大幅增加的預算赤字,有力地刺激萎靡不振的美國經濟。這無疑在幫助提振中國經濟最大的外部需求。
某種程度上,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的數量還決定了其與美國利益相關的程度。因為雙邊經貿關係和雙方在國際經濟事務中不同尋常的角色,中國需要關注美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鞏固自己作為美國最大債權國的地位,即增加了在美國經濟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話語權。5月增持後,在外國央行持有的美國國債總額中,中國央行占了20%以上,幾乎是日本和俄羅斯持有量的總和。
此外,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回升主要是受政府刺激計畫推動,出口行業並未脫離全球需求疲弱的困局。救治出口要求北京繼續支持美元的強勢,以守住人民幣的弱勢,需要讓外匯儲備回流到美國國債中。中國有多少就業人口是出口企業養活的,路人皆知。
當然,在如此艱難時世中借錢給一個財務狀況很差的傢伙,不留個心眼不行。中國5月份增持的美國國債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短期國債。這樣央行可以在需要時更便捷地轉移資金,調整儲備結構。
我的結論:截至目前,繼續借錢給美國政府仍有利於中國人民。